從很多事情上,
iBET
,都令人憂心地看到台灣這個社會病了,
倉儲設備
,不但價值觀常悖離普世標準,
冬山河度假農莊
,甚至往往邏輯不通,
壓克力加工
,大家也都只好照單全收。「需要考試的免試升學」就是一個莫名所以的制度。十二年國教今年新上路,
澎湖名產宅配
,「以考試的成績,
二胎房貸
,作為申請免試入學的依據」。既然要考試,
2019關鍵字
,就不能叫做免試;或既然叫做免試,就不該考試;單是從名詞上,就清楚顯示其矛盾及離譜之所在。
可憐這一屆國中應屆畢業生,在宣稱「免試入學」的十二年國教新制下,參加一連串的考試。自今年三月的試辦會考後(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社會、自然五項學力測驗),接著四、五月間,許多學生參加特招甄選(選考音樂、美術、舞蹈、體育或科學等術科),再來是重頭戲,所有應屆畢業生都需參加的五月國中會考(也是國英數、社會、自然五科,稱之為第一次免試入學考);最後,當然還有目前國三學生都還在學校,努力準備著的七月特招(考國英數三科,稱之為第二次免試入學考)。
在「免試入學」的口號下,考期延長到將近半年,考試科目則除了上述各科外,還有最重要的寫作,成為關鍵的學校分發之依據。作文的重要性,固然不待多言;但目前作文已成為國中學生(當然也向下延伸到國小)必要的補習科目,這一方面對先天語文能力較差(而且可能數理甚優)的學生不公平;另一方面更對沒有錢去補習的弱勢家庭不利。
前天,教育部逆轉國中會考成績公布方式,改為全國各區皆不公布分區成績資訊,只能由考生個別查詢個人超額比序(不含志願序)的比率和累積人數區間。但即使如此,超額比序及志願序的複雜性,卻仍絕對是一種對學生和家長的折磨。以基北區為例,比序依據包括會考成績、多元學習表現(包括在校記嘉獎的次數等)、志願序三個項目,各占卅分。會考的五個科目成績又分為七個等級,搭配寫作測驗,共排出八十四種組合,這究竟是考學生還是考家長?
尤其,即使拿到「會考成績」和「多元學習表現」滿分六十分的考生,因為人數一定超過幾個名校的免試名額,因此還要比較他們填寫的「志願序」及寫作分數,才會知道最後究竟落腳哪一所高中。如果文筆較差,或志願填寫得「不恰當」,就可能即使會考考了滿分,卻仍然高分低就;這實在違背了鼓勵學生用功念書,並藉以進入心目中理想學校的教育意義。
早在十九世紀,英國著名哲學及古典經濟學家約翰.斯圖亞特.穆勒(John Stuart Mill)就已強調,在資本主義體系下,「教育」是最能夠消弭財富及所得分配惡化的路徑。如果今天我們宣稱進行「教育改革」,但在一連串的考試中,不但沒有辦法矯正學生「為考試而念書」的偏差,或減輕學習的壓力;反倒設計出一套具八十四種排列組合可能性的「比序分發」,這就真的不僅是考學生,而更是考家長及家庭環境了。
看著我們的國中生,晚上十點多,揹著沉重書包走在大街小巷,參與各科補習後疲憊、沒有笑容,回家的孤單身影,實在要問,這一切,難道是我們推行十二年國教的初衷嗎? (作者為台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