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報導,
庫存收購
,有部分大陸台商為了避開美中貿易戰,
中部作業員
,已經開始把一些生產線由中國大陸移往東南亞國家,
蝦皮商城收費
,經濟部長沈榮津明確指出,
照明崁燈
,已有20多家台商表達回台灣投資意願。由於美中貿易戰未來走向,
冷水壺
,並不容易預測,
加拿大夏令營
,尤其是7月美國對中國大陸提出約2,
台中一對一照護
,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%關稅的政策,
車輛免費估價
,如果在近日生效,
營養保健品推薦
,美中貿易戰火會再升高;此一課稅舉動真的實現,台商的投資布局就要未雨綢繆,做出抉擇。在川普就任之初,就強調「美國優先」(America First),不但要求美國企業回去美國投資,而且鼓勵外國企業也應該「選擇美國」(Select America)。兩年來,的確有一些國際企業因此赴美投資設廠,但台商真正實現投資的只有郭台銘的鴻海集團,眾多企業還在觀望。 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,美國已經針對中國銷往美國約500億美元的商品課徵25%的關稅,其中包括台商從大陸出口的商品;現在美國進一步針對大陸銷往美國的另外約2,000億美元的商品,加徵10%關稅,這一次的商品項目更廣泛,對台商從大陸出口到美國影響更大。因此,大陸台商必須認真考慮是否要把投資轉向東南亞、台灣、甚至到美國去生產。轉型升級與投資布局一直都是企業生存的重要策略,以前在台灣的企業,主要是以中小企業和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,當台灣的勞動成本愈來愈高,而資金成本愈來愈低時,台灣的企業很自然的就會轉型升級到資本密集或是技術密集產業;同時,開始對外投資,在海外尋找新的生產基地。同樣的,1990年初期,台商在大陸投資之初,也是以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,當過去幾年大陸薪資逐年上升之後,台商在大陸也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;部分台商只好從沿海移往內陸去生產,因為後者的勞動與土地成本低很多。另外,也有一些廠商轉往東南亞去投資。然而,大陸台商現在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,該如何去面對關稅的增加?如何去選擇新的投資地點?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必須考慮非常多的因素,比方說,如果想要像鴻海去美國投資,可能需要具備幾個基本條件,包括生產的產品附加價值高、生產規模夠大,以及要全自動化,因為美國的勞動成本很高,如果不能利用生產規模和自動化來壓低成本,要在美國設廠生產很難有全球競爭力。以台灣現有的企業規模來看,能達到如同鴻海企業條件者應該是寥寥可數。如果要選擇回台灣生產,因為台灣的勞動成本也不低,同時土地不易取得且成本很高,因此在台灣大規模設廠生產也不容易,「高端、客製化、少量、多樣」的產品,應該才是留在台灣的企業所努力的方向。因此,最終台灣可能還是以營運總部和研發中心最具有吸引力;其實真正大量生產的工廠可能並不適於遷回台灣。另外一個可能的選擇是赴東南亞投資,這也符合政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。但是,由於東南亞國家許多基礎建設不足,而且又缺乏投資保障協議的保護,因此赴東南亞國家投資的風險較高。此外,由於東南亞國家缺乏技術人才,因此高科技產業並不合適去這些國家投資。最後,兩岸之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供應鏈問題,許多企業的上下游工廠是群聚在一塊的,如果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要轉移生產地點並不容易,因為他們還需要考量上下游供應鏈的問題。也就是說,如果真的要位移,可能不是一兩家的問題,而是整個供應鏈,甚至整個產業出走的問題。如今既然已經有台商表達回台灣投資的意願,政府就應拿出最大誠意,落實解決五缺問題,並且把上下游供應鏈建制起來,趁著貿易戰的時機,把台商照顧好,對台灣經濟是利多,也協助台商找到出路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