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全英語課程引發熱議。全英語課程沒什麼不好,
關鍵字如何操作
,問題是出在教育部及各大學將全英語課程開課數做為國際化指標,
網路行銷
,又將英語授課能力做為教師甄選及評鑑的指標,
網路代銷公司
,但是否真正能達成國際化的目標備受爭議。由人事心理學角度來看,
關鍵字如何操作
,目前許多評鑑的問題都來自於只有指標,
便宜網站
,沒有效標。不論是甄選或評鑑,
專營FB粉絲團
,第一件事就要弄清楚選評的標準是什麼?假如國際化是我們的目標,就先要確認國際化的目的,以及衡量是否能達成目的的標準。假如國際化目的是要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,那把國際生招進來就是第一要務,國際生人數就是衡量此一效標的指標。我們在沒有國際生的教學環境下猛開全英語課程,以為只要老師上課講英文,學生英文就會好,就可以國際化,結果弄得學生不但英文沒學好,專業也學不通;更可怕的是掛羊頭賣狗肉,老師在心照不宣甚至應觀眾要求下用中文授課,這種作法又置師道尊嚴與倫理於何地?如果招來大量國際生,英文是必要通用語言,國際生為融入學習與生活及未來事業發展更需要中文,因此營造全面雙語學習環境才是有效達成國際化的途徑。台大揪團赴東南亞招生,已踏出國際招生的重要一步,但我們應放眼全世界優秀學生,這時就要藉助無遠弗屆的網路了。大學如何被看見?申請程序是否可在網路一指搞定?瑞典值得借鏡。瑞典的大學招生是由政府授權的高等教育服務中心(VHS)做單一窗口,有部門專責全國各大學招生網頁的建構與管理。Antagning.se為瑞典文網頁,主要對象為申請學士班(均為瑞典文教學)的學生。Universityadmissions.se為英文網頁,主要對象為申請碩博士班(大多以英語教學)的國際生。外國學生申請,可在VHS網站一次搞定,大學也有極佳宣傳管道。瑞典將國際生定位在研究所教育,也是兼顧母語及國際化範例。台灣優勢絕不是半吊子全英語課程,而是我們大學深厚的人文及學術底蘊。在中國龐大商機的磁吸效應下,將台灣作為前進中國的跳板或許為一可行的招生宣傳策略。近來網路流傳「台灣比世界瞭解中國,台灣比中國瞭解世界」的概念,以及台灣比大陸更好的人文環境與生活條件都是我們的利基。目標明確有助於選擇正確的指標,指標又帶動資源投入及努力的方向,決策者不可不慎啊!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