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中國大陸公布惠台31項措施後,
汽車大燈
,大陸各地方政府紛紛跟進,
TBC南桃園
,除了加強落實中央的31項措施外,
美容丙級證照
,也加碼擴大範圍;較重要的有廈門、上海、江蘇昆山及最近福建所陸續公布的措施,
一對一看護
,預估未來還會有更多地方政府跟進。由於惠台措施才剛起步,
變壓器
,未來落實程度尚難斷定,
進口椰子汁
,但政府對此宜有通盤的因應。馬政府時代兩岸關係和緩,
個別協商流程
,雙方共同建構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」,中國大陸立場是「互惠可不均等」,即是雙方必須相互開放市場,但幅度可有差異。所以,無論是已執行完畢的早期收穫計畫、簽署但未生效的「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」,以及已中斷談判的「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」,都是大陸開得多,台灣讓得少;當時也引起台灣經貿是否會進一步向中國大陸傾斜,以及中國大陸這種讓利行為所隱藏統戰動機的爭論。 蔡政府時期,由於兩岸官方管道不通,談判自然中斷。中國大陸轉而推出惠台措施,主要目的是吸引台灣企業、專業人才及學生等赴大陸發展。綜觀此波開放與以往的差異,中國大陸強調單向開放,有別於以往要求互惠,而且是由中央先行,地方跟進,與過去主要由中央推動不同。此波中國大陸措施另一特色是以「人」為主,無論是學生就學、青年創業、企業營運,以及對於專業人士的優惠,均是希望可以吸引到各式人才。另外,在居家生活甚至置產等方面,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適用同等規範。不過,所有優惠待遇都必須在中國大陸才能適用,此與ECFA強調關稅減讓降低市場障礙、以貨品為優惠主體有很大的差別。此種以人為主的開放方式,對台灣產生可觀的磁吸效應。以教育為例,從台灣高中生赴陸就讀大學、大學生赴陸讀研究所、台灣博士西進大陸教學,到台灣大專教師出走大陸,對於台灣人才流失及高教體系衝擊非常顯著。對政府而言,指責對岸進行統戰,採取防堵人才及資金外流,以及加強對大陸經貿限制等方式,均非治本之道。面對中國大陸對台經貿政策改變,台灣也應有所調整。台灣人才外流肇因於國內環境不佳,不讓優秀學生赴陸就學,他們一樣會出走他國;若台灣有足夠的需求,辛苦培養出來的博士也不會楚材晉用;高教環境若仍不改善,教授會繼續出走全球。特別是台灣即將面臨教授退休高峰,台灣應如何在國際市場上競逐人才?若是不能適當銜接補足,沒有一流的師資,教不出一流的學生,更留不住頂尖的學生,必會使高教素質迅速滑落。所以改善教育體系為當務之急,特別是應針對高教系統,由資源分配、重點發展領域及薪資結構,做一通盤改革。另外,應加速推動大學退場機制,使資源可更為集中,達到去蕪存菁的目的。但很可惜的是,目前教育主管機構仍陷入台灣大學校長遴選的爭議中,在紛紛擾擾下,迄今教育部無正式部長,台大無正式校長,兩大龍頭空無舵手,拿不出完整政策,憑什麼可以提振高教體系?在產業方面,中國大陸正面臨產業轉型,所以各項惠台措施主要適用在高科技領域與新創事業,顯見中國大陸由製造大國升級為製造強國的企圖心。當然除了吸引企業之外,中國大陸也對台灣資金西進產生一定吸引力,並促使大陸台商轉型並重新洗牌。針對上述趨勢,政府應針對台灣重點發展產業,由人力供需、技術能量、創新潛能以及市場發展等多面向,制定完整策略,才能有效因應中國大陸的磁吸。最後值得注意的是,與高教體系相同,台灣科研機構的人才斷層問題也已經浮現,嚴重阻礙產業發展;此一瓶頸若不突破,台灣經濟難以轉型,更遑論脫胎換骨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