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爆發論文造假事件,
關鍵字優化
,教育部表示已經完成「學術倫理辦公室」的籌備作業,
FB粉絲團經營
,年內正式成立。 圖/取自成功大學網站 分享 facebook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前所長陳慶士論文造假事件爆發後,
自然排序
,教育部表示已經完成「學術倫理辦公室」的籌備作業,
台中操作排名
,年內正式成立。然而,
客戶管理系統建置
,教育部成立所謂的「學倫辦」,
購物網站租用
,究竟是「痛定思痛」的真切反省,能夠使台灣的學術研究風氣從此「振衰起敝」?抑或只是「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」的「虛晃一招」,發揮不了什麼實際作用?我們就拿這次「陳慶士事件」的「苦主」中央研究院來說好了。中研院本來是個「不食人間煙火」的純學術研究機構。李遠哲接掌中研院時,中研院每年預算約卅億,之後預算一路上升到近年一百五十億左右,跟我們高教總預算約略相當。中研院在「財源茂盛」的狀況下,遂成立形形色色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,大搞所謂的「產學合作」。「產學合作」的「科技論文」跟一般「學術論文」的性質並不相同。一般「學術論文」的價值必須「愈陳愈香」,經得起時間的考驗;「科技論文」的成果,若是不能移轉為生產之用,過一陣子就可能變成「垃圾論文」。長久以來,中研院一直在玩「魚目混珠」的把戲:自己沒有能力對論文作實質性的審查,只懂得計算出版論文的篇數。「科技論文」「技轉」成效有限,反倒培養出研究人員「發論文,換獎金」的風氣,根本性質就像是超商「集點兌獎」的活動!陳慶士從二○○一年起開始論文造假,其後同時受聘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、中研院,今年又借調中國醫藥大學,更以專任研究人員身分,向科技部申請三千多萬專題計劃。二○一六年他在美國即東窗事發,仍然可以在台灣「吃香喝辣」,其秘訣即在於善用中研院「拉幫結派、近親繁殖」再加上「集點兌獎」的組織文化。一向講究「政治掛帥」的教育部,目前正配合「綠衛兵」,動員各部會,集中全力,鉅細靡遺清查管中閔在大陸大學的「兼職」案。對於中研院的結構性大問題視而不見,卻用「大砲打小鳥」的手段,追殺政治異己。這種「菽麥不分、是非不明」的教育部,即使成立「學倫辦公室」,我們的學術倫理就能起死回生嗎?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