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自殺、家暴、兒虐、酒藥癮、隨機殺擄人、災難創傷壓力等緊急處理,
專業社群行銷
,都與精神醫療後續發展配套有關。 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假日的早上,
SEO
,本該是好好的睡到自然醒,
網路行銷達人
,補足每星期延遲下診的體力消耗。然而這天出門,
網路行銷顧問
,就如同假日醫學會一樣,
網路代銷公司
,必須早起打理,搭車趕往會場,找個位置坐下來,最好能坐在認識的醫師旁邊,互相照應一下。精神科的歷史這堂課沒有學分,不須事先報名,也沒人特別邀約。雖當天早上,訊息在精神科大群組內還有人提醒,但很快就被大家所關心的健保點值紅海、限制住院醫師增加招收名額等議題洗版。只能憑瞬間出現的截圖,出發前再確認時間地點,見證這個屬於精神科的歷史。 這幾年的經驗告訴我,這樣的活動,太晚到通常沒位置,就算要站著,也不見得有地方,甚至有些遲到的尷尬與失禮。會場不在學校、不在醫院,也不在飯店,而是在一個靜謐嚴肅的地方。那天風和日麗,公車上擠得滿滿的,行天宮站停車時,很多人下車,往同一個方向,也開始遇到來自各縣市的醫學前輩,大家默默不語,魚貫而行。總統親臨致哀一殯門口布滿警力,戒備森嚴,景行廳座無虛席,講台上教授的玉照,微笑的英姿,是他生前最和藹慈祥的招牌笑容。兩旁螢幕放映著教授生前不同時期的照片,也有很多在場前輩與教授的合影都在螢幕輪轉。九點到,會場一片寧靜,突然間蔡英文總統蒞臨,趨前向教授遺照行三鞠躬禮,隨後致詞表彰教授一生貢獻,頒發褒揚狀給家屬,也揭開追思會的序幕。精神醫療先驅台灣醫師能被寫傳記出書的不多,能讓總統親臨致哀的醫師也不多。2005年吳佳璇醫師在心靈工坊出版的「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:葉英堃傳記」,記錄葉教授從台大醫院精神科赴美加地區及歐洲各地留學考察,為台灣的精神醫療引進最新觀念及做法。葉英堃教授於1969年借調到台北市立療養院,擔任創院院長,讓原本位於公墓旁的療養院,變成台灣、甚至亞洲的精神醫學重鎮,也讓「台北模式」的社區精神醫療,站上國際舞台。無私提攜後輩我未曾受教於葉教授,在國軍北投醫院升任主治醫師後,剛好有一個出國進修的機會,茫然中跟葉教授電話請教後,啟發了從未想過的進修方向:社區精神醫學。我雖不是台大嫡系出身,與教授亦從未謀面,他卻無私的鼓勵並提供管道,讓我順利前往加拿大,學習當時聽都沒聽過的「溫哥華社區精神治療模式」,也帶回後來國內推動的精神病患強制住院審查、強制社區治療等概念,強化社區精神復健與精神康復之家等多元模式。回國後我帶著所學出版的「精神醫療的美麗境界:大溫哥華精神健康照護模式」,參與他的傳記新書發表會,才第一次見到他。後來他熱情參與亞洲地區「年輕精神科醫師」活動,讓晚輩們有機會沐浴於國寶級教授的視野與想法。建立精神醫療制度追思會告別式,細數葉英堃教授(1924-2018)對台灣精神醫療制度建立與貢獻,特別是對社區精神醫療的高瞻遠矚,也讓晚輩醫師重溫台灣精神醫療的篳路藍縷。精神科病人從過去的禁錮汙名,到現在漸為社會大眾所接受,是一段艱辛的歷程。而今社會自殺、家暴、兒虐、酒藥癮、隨機殺擄人、災難創傷壓力等緊急處理,都與精神醫療後續發展配套有關。最後身教典範先知者投入醫療是一種志業,而不是一種事業。醫師之所以讓人尊敬,是因為他的痌瘝在抱,無私奉獻。追思會結束後起靈,教授的靈柩緩緩的從講台移向大門,晚輩們面向走道雙手合十目送,這是一門重要的生死教育課程,也是精神醫學教育的身教典範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