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拍板,
孖煙通
,未來新設道路、更新鋪面時,
四角褲
,將縮減車道、新設或加寬人行道,
台南居家清潔
,保護行人安全。 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再過一個月就要投票了,
花蓮慈濟醫院附近民宿
,各地都掛滿了大幅選舉看板,
型錄印刷
,主要是人頭與幾句雷同且高空的政見。筆者曾和多位都市規畫、都市設計、景觀、建築…包括NGOs等專業者聊起,
名片 台北
,是否我們應該開出一些清單給候選人,
台中社群行銷
,除了中央大議題外,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城市美學及各階層的生活福祉,依然看不到「細節」。其實選民們真正關心的,仍是與其日常生活相關之品質、便利、幸福感與生活經濟水平之提升。我們並不刻意為難各候選人選前誇大的「承諾」一定要兌現,因為如果沒有周延縝密的智庫長期企劃,如何能提出可行的政見與方案? 紐約前市長彭博政見就很簡明,「讓市民每走十分鐘便可看到一個公園、綠地,不論大小」,其實踐手法就是十年內要種百萬棵樹。就這麼簡單易懂,但其背後隱藏了對都市公園綠地系統之總盤點,提升綠敷率、降低熱島效應、改善空氣品質、降低呼吸道疾病之健保支出,以及提升市民在都市農業、療癒景觀與銀髮族參與全市性「Tree Count」志工之全面動員。彭博任期長達十二年,是非常有效能的市政擘劃與治理者,而二○○七至一七年,百萬棵樹之政策亦被不同政黨的繼任者Blasio持續推動,迄二○一六年已幾乎達標,並開創智慧城市之治理新標竿。市政建設有大格局大願景,但以「小題目」為根基,即便是「智慧城市」之推動,亦不只在建構硬體,而係改變公務員之心態與價值觀,藉由大數據主動快速發掘各種小問題,有效調適治理之效能與品質。這正是市政「大藍圖」、「大方略」,而非只著重在「點」的夢想或「事件」、「議題性」之發想,且必須讓市民「有感」。報載台北市戮力趕工人行道改善,這對推動「人本城市」是一件好事,但除了例行工程發包外,卻未見人行道鋪面「有設計」,依然是制式化水泥磚鋪設。每年人行道改善工程均以「億」為單位,為何從未有「設計者」參與,數十年如一日之樣版施工圖,如何與國際城市相比?官員們都曾到世界各城市考察,為何在行政體制上及城市美學提升上卻毫無建設?台北獲「設計之都」之譽不僅是前任首長的事,這個「榮耀」必須承傳持續,讓市容真正脫胎換骨且自小處著手。台灣不乏優秀設計人才,但「行政美學」幾乎闕如,更遑論在市政公共工程上得以接軌。小至學生制服、候車亭、街道家具、人行道、廣場、行政機關建築、橋梁…大至城市天際線之保護與城市人文色彩之形塑,少些蚊子館,多從生活基層著手;期待生態與美感城市不只是口號,而是可及、可生活於中的一種市民權利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