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假期,
關鍵字優化
,朋友聚會。大家都在中小型公司,
喜餅禮盒
,共同煩惱是找不到人。「失業率這麼高,
紙片肉干
,起薪這麼低,
彌月蛋糕
,為什麼合理的待遇找不到人?」原因是:一、人才在大公司或自己創業。二、很多人才已經離開台灣。包括當天現場的幾位,
台中網頁設計
,也只是回來過年。他們讚嘆:「台灣的空氣真好!」「台灣的東西好吃!」「還是台灣的生活舒服!」那為什麼不住台灣?「我在研究的技術,台灣沒有。」「台灣的薪水太低。」「台灣的市場太小。」我也曾在國外工作,可以了解。他們在外面,的確對自己,甚至台灣,都有好處。現在學到一身武藝, 將來也許把武藝帶回台灣。找不到人的第三個原因是人才待不久。做兩年,繳出了漂亮的成績單,同事跟我辭職:「我想到國外走一走。」「可以請假啊!」「我跟男友一起辭職,我們打算到國外流浪一年。」我也曾這樣流浪過,所以支持她。但為了公司,還是要試圖挽留:「存款足夠讓你們一年不工作嗎?」「我們這兩年的儲蓄剛好可以撐一年,回來後重新開始。」綜合以上三類,我發現人才難找的根本原因是:在今天的台灣,「線性人」變得更線性,而「非線性人」變得更非線性。「線性人」對人生的規畫是直線向上的。他們按部就班,追求更高、更大、更多。當台灣的經濟和薪資萎縮,線性人自然離開台灣,追求外面的機會。「非線性人」的人生則是迂迴轉折的。他們未必追求更高、更大、更多,而追求更新、更獨特、更有趣。他們不在乎「累積」餘額,而重視「運用」餘額。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,他們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想做。而為了做那些事,省吃儉用一年後從零開始,都沒關係。每個人都有「線性」和「非線性」的一面,只不過在做選擇時,給予兩邊的權重不同。當「線性人」逐水草而居,而「非線性人」都出國流浪時,留在台灣的中小企業,自然就找不到人了。當天聚會有位「線性人」媽媽,兒子最近要離開大公司去開咖啡廳,跟她借創業基金。「你借不借?」「當然借。」「為什麼?」「因為我自己也想開咖啡廳啊!」沒錯,有的「線性人」也想開咖啡廳!大家笑她寵壞兒子,她說:「不是寵他,我是想幫他把咖啡廳搞到星巴克的程度。」這當然又是「線性」思維,兒子未必領情。但這樣的世代合作,也算各取所需。大家都憂心台灣人才的「流失」,我也憂心。但我看到的一絲亮光,是台灣人才的「轉型」。那些非線性的年輕人:流浪的、開咖啡廳的、做志工的,創業的…會創造一個不一樣的台灣。那是習慣於持續經濟成長的上一代,不熟悉、不習慣,甚至不樂見的。上一代能幫他們做大,當然很好。若他們不想做大,就靜靜地去捧場,喝一杯咖啡吧。那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?我不知道。也許就像咖啡,有些香醇,有些苦澀。我期待,喝到那杯「咖啡」。(作者是作家,「夢想學校」創辦人)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