芳苑濕地紅樹林密布。圖/彰化縣政府提供 分享 facebook 紅樹林過去被認為有穩固海岸地基、擋風又淨化水質等功用,
,台灣西部海岸大量種植,
,但過於茂盛則造成出海口河道淤積嚴重,
,也影響當地生物多樣性,
,生態濕地老師觀察指出,
,西海岸潮間帶的台灣招潮蟹、螃蟹都不見了,
,原有的生態系已被改變。芳苑濕地堤防外的紅樹林不斷朝外海陸化,
,為了避免海水被阻擋在外,
,縣政府計畫疏伐紅樹林,生態濕地旅遊導覽人員施喜指出,縣府雖然以紅樹林招牌做觀光,仍要避免範圍生長持續擴大,一旦淤塞,周遭爛泥快速上升恐怕讓設施損壞。 「芳苑濕地竟然出現熱帶魚。」他也指出,底棲動物空間被占領,生態多樣性減少,西海岸潮間帶該有的台灣招潮蟹、螃蟹消失,反而出現珊瑚礁魚類。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指出,芳苑濕地潮間帶範圍大,漲退潮間早有消坡能力,沒必要種植紅樹林來防洪,反而造成支流淤積,豪大雨一來可能帶來淹水災害,她認為若要根除紅樹林,應設置縫隙1到1.5公分的圍網攔截種子到處流,但也有人認為設圍網會帶進垃圾廢棄物。,
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。 分享 facebook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昨(18)日指出,
,台灣面對氣候變遷時,
,務必了解,
,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0%,
,因此糧食安全的問題不在於生產,
,而在貿易。當氣候變遷導致世界糧倉的美國農業,
,出現鉅變時,
,牽一髮而動全身,這將成為台灣糧食最大的風險來源。「2018大師智庫論壇」昨日邀請蕭代基,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考教授對談。馬考長期研究氣候變遷相關的經濟議題,蕭代基則是台灣環境與資源經濟的知名學者,兩人共同反思台灣及全球現況,一起為綠色經濟的發展找對策。 蕭代基引用國際能源總署最新統計數據指出,2015年台灣每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0.65公噸,在全世界排名表現「名列前茅」,只比土地廣大的美國、加拿大等國來的少,遠遠超過全世界平均4.4公噸的標準線,即使英國、德國、日本等先進國家,也僅在6~9公噸間,法國更只有4.37公噸。蕭代基表示,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(IPCC)設定的目標,2050年世界平均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,必須降到1.7公噸,台灣在這方面,有相當大努力空間。,
袁靜娟的兒子已22歲,
,因是視多障者,
,需要有人貼身照顧。 圖/袁靜娟提供 分享 facebook 「我兒子已22歲,
,25到50歲就沒有單位可以收容。」台中二中退休老師袁靜娟的兒子是視多障者,
,照顧上比一般身心障礙者更困難,
,但兒子長大了,
,她也漸漸老了,
,她結合許多病患家屬,
,成立台灣第一個視多障團體「台灣視多障協會」,
,希望大眾了解他們的困難,進而為這群視多障者找到安養的出路。袁靜娟說,她擔任老師,還有丈夫及另外兩個已成人的兒子,情況比其他家庭好些,但很多視多障家庭因為生了這樣的孩子,造成夫妻離異,也有欠債過世的,因此都是單親家庭;還有ㄧ位媽媽同時有兩個視多障兒,這些孩子都大約20歲了。她半夜常接到這些家長的電話訴苦提到輕生念頭,可見其中辛酸。 袁靜娟說,視多障是以視覺障礙為主合併智能、情緒障礙、癲癇、知覺異常、聽語障礙、吞嚥障礙、大腦性損傷,伴隨肢體障礙或病弱等其中的一種、多種或全部的多種障礙,因為都有視障,照顧起來更加困難。她說,外界對視多障認識少,一般收容機構也因照顧困難,不願或沒有名額收容他們,才決定成立協會,希望為這群視多障者找到身心安頓的出路。以22歲兒子為例,目前在惠民盲校重建班,可照顧到25歲,但25歲後就沒有單位可以收容,一直到50歲,才有長照銜接,中間這段的照顧完全空白。袁靜娟盼為這群弱勢者發聲,希望政府也能幫忙,在有限資源下成立社區家園,照顧這些弱勢者。,